北京晚報·五色土 | 作者 張雙林

說起“京味小吃”、“京味文化”、“京味小說”,大家耳熟能詳,其實老北京的“酒味兒”也是十足,不僅體現了北京人的一些生活方式,而且蘊藏著豐富的酒文化。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大酒缸 何大齊 繪

“大酒缸”賣酒論“個”

酒是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,北京建城三千多年,建都八百多年,酒的故事為數不少。北海團城上的瀆山大玉海是元代盛酒的大甕,當時的大都居民酒量可不小,城內到處是酒館(也稱酒槽房)。元代《析津志》中就有酒館廣告招幌的記載:“門首多畫四公子:春申君、孟嘗君、平原君、信陵君……并畫車馬、隨從、傘仗俱全。又畫漢鐘離、呂洞賓為門額”。這是用古代的名人為自家做廣告宣傳。

老北京的酒館是分檔次的,它們分別招待不同的酒客。大的酒館稱“大酒缸”,中等的稱酒館,小的稱小酒鋪。大酒缸開在大街上,而小酒鋪多開在胡同里。有些大酒缸通常還有菜肴和飯食供應,如什么刀削面、饹饹面、餃子之類,有些大酒缸與所謂“二葷鋪”之類的飯館合為一體了。在《北平風物》中對大酒缸有明確的記述:“‘大酒缸’是賣酒的生意,可是屋里沒有桌子,無論地方大小,屋里全是埋在土里四分之一的‘大酒缸’”。“缸口上,一律是紅油漆的木缸蓋,四周放上四五張凳子,這酒缸,便算是桌子了。”在《北平味兒》一書中也有大酒缸的記述:“京市內外城差不多每一條大街或繁華的大胡同里,都有‘大酒缸’的開設?!?/p>

大酒缸里賣酒方式與今天也有所不同。他們賣酒論“個”,一個就是一杯,一杯就是二兩?!熬票际清a制的,后來換瓷杯了。喝完一個,再來一個。走的時候,按酒杯算賬”。最初大酒缸不賣炒菜熱菜,更不賣飯,是“純吃酒”的地方。人們在酒足之后還要飯飽,因此“四九城的大酒缸,在它的門前,一左一右,無論固定的商店,還是推車挑擔的,賣什么吃食的都有。只要喊一嗓子,吃什么,有什么”,非常方便。

大酒缸賣的酒,最初只是白干兒,也就是高粱酒。后來“除了白干兒以外,還賣山西黃、山東黃和良鄉酒,也賣茵陳、蓮花白和玫瑰露”,酒類品種多了,顧客也多了。當時人們對大酒缸是有感情的,不少文化人對大酒缸留下了美好印象。有人寫道:“在冬季風雪載途的日子,或是黃沙撲面,電線被西北風吹得發出哨子聲時,在大街上縮著脖子,兩手插在衣袋里急急行走,撩開大酒缸掛的厚藍布棉簾走進去,隨便在哪一角都可以占一個座位,要兩三碗白干,來上一碟炸饹饹盒兒、一碟煮小花生,叫伙計在門口賣羊頭肉柜子上切幾毛錢的羊臉子,用舊報紙一托,肉片大而薄如紙,上撒細鹽,手捻而食,不用匕箸,三碗下肚,風寒被驅逐酒盡”。

隨著時代發展,大酒缸也有了變化,有些大酒缸改變了以賣酒為主業的經營方式,賣上了飯菜。東四牌樓南路西的恒合慶就是一家很有名的大酒缸,它不但賣山西汾酒、竹葉青,還加賣山西面食,成為山西風味飯館,一度生意興隆。小酒鋪因大多開在胡同里,流動性酒客不多,多為左鄰右舍的好飲者,故而只有簡單的佐酒小菜,如炸蠶豆、花生米、豆腐干之類,至于什么“熏魚”(豬頭肉)等葷菜,小酒鋪不預備,如果酒客需要可自帶或招呼伙計去買。

小酒鋪薄利多銷

老北京城經營小酒鋪的多為山東黃縣(今龍口市)人,他們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,辛苦經營,因為到這里消費的多為販夫走卒。小酒鋪處處顯得小,通常是一間門臉兒,屋內最多有兩三張桌子和幾條板凳。到這里喝酒的人,酒量不小但消費能力差,一般二三兩而已,略為富裕的酒客可能要一盤肉皮凍或炸蠶豆,手頭緊的可能會自帶一包花生米或一條黃瓜佐酒。值得一提的是,老北京的各種酒館都不會有婦女經營管理,也不會有婦女到酒館里喝酒。

小酒鋪情趣不少,接地氣且小市民生活氣氛濃郁。那時,離小酒鋪很遠就能聞到淡淡的酒香,尤其在冬天的晚上,屋外天寒地凍,而小酒鋪內溫暖如春,洋溢著酒氣、水氣和劣質煙的氣息,生活味很足。大家圍爐而坐,喝著小酒烤著火,忘記了一天的煩惱和勞累,消磨著冬日的時光,十分愜意。

老北京城里的酒館,如柳泉居、六必居等,后來由于改變了經營內容,柳泉居賣了菜肴,成為飯館;六必居改為醬菜專賣,它們當年的酒館身份就被人們遺忘了。

京城的酒館還有“黃酒館”之稱?!侗本羧A錄》載:“黃酒館,多半是山東人所經營的。五十年前,北京城里關廂外,都有黃酒館,局面并不大,而非常雅潔?!痹邳S酒館里“酒客飲酒既足,若想吃飯可以外叫。他們量酒,以半碗為單位。雖曰半碗,實則倒在酒碗里,依然是滿碗?!痹诙烊藗冇泻葴鼐频牧晳T,黃酒館便“在熱水鍋內燙熱,然后再倒在酒碗內”。到了光緒年間,黃酒館已然漸漸衰落了。

老北京的黃酒種類很多,有從浙江、山西等地販來的,也有在北京四郊釀酒的。釀黃酒的一般分布在城南的采育、禮賢,城北的立水橋,城東的通州西集和燕郊,城西設在海淀黑龍潭,這些地方釀造的黃酒要在市場上與外地來京的酒爭個高低,搶奪大小酒館的市場。

在歷史上,北京不是大規模產酒的地方,但是造酒作坊有不少。今王府井大街北邊的燒酒(韶九)胡同及朝陽門的燒酒胡同都曾有酒作坊,前者系明代光祿寺酒作坊,后者系民間酒作坊。清代初期,清宮辦的酒坊是用玉泉山泉水所釀,所釀之酒清白如玉,被稱為“玉泉酒”。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焚毀三山五園,玉泉酒作坊難逃厄運,被侵略軍夷為平地,自此再也見不到玉泉酒了。

二鍋頭傳統釀造 攝影:劉平

提起北京本地所產的酒,二鍋頭自然是最有名的,如今更是京城第一名酒。清代之時,除二鍋頭外,蓮花白酒也很有名,據說慈禧最愛喝這種酒,蓮花白是用蓮花的蕊加藥制成,酒質甘美,其味芬芳,當年以海淀仁和酒坊所制最佳。

舊日,北京有“九門走九車”之說,如西直門是清宮從玉泉運水必經之門,稱“水門”,因酒坊在東南郊,崇文門就成為了走酒車之門,稱為“酒門”。“酒門”內外,成了酒類批發市場,這種批發酒類的店鋪,被稱為“酒店”,與今天酒店的概念有所不同。在上世紀二十年代,北京的“酒店”都集中在崇文門外,有十余家,如泰和酒店、永順酒店等,當時的酒行商會就設在泰和酒店內。此類酒店以批發本地所產白酒和黃酒為主。此外,還有“南酒店”之說,其主要經營從南方尤其是浙江、江蘇、江西等省通過漕運進京的黃酒,在諸多“南酒店”中值得一提的“長發號”,它至少有三個門面,分別開在崇文門外、宣外北柳巷和東四隆福寺街。據說酒店的最大股東是清代乾隆寵臣福長安的后人。有趣的是,自從“洋酒”大量進入中國之后,北京經營洋酒的稱“洋酒店”,它們則開在崇文門內,主要在船板胡同及崇內大街,至少有5家。酒店有一家稱祥泰義,后改為食品店后,一直營業至今,其位置在大華電影院南邊。由此可見,崇文門的“酒門”之稱名不虛傳。

老北京喝酒有講究

北京的酒文化不止表現在酒類多少、酒館分類,而且體現在酒德、酒俗等精神層面。老北京人是講酒德和酒俗的,與友人飲酒時講究“酒滿茶半”,無論酒的好劣,第一杯酒必須倒滿,以示誠意。老北京人不太講究“感情深一口悶”,覺得哥們兒關系好,“能喝多少就喝多少”,從不強迫和灌酒。而且十分討厭酒后無德“撒酒瘋”或借酒壯膽等不良習氣,所以,北京街頭很少能見到醉得一塌糊涂的人。雖然有些人酒后會有些醉態,只不過臉紅脖子粗,回家悶頭大睡而已。飲酒不過量,京人視為雅事,對“借酒澆愁”是不欣賞的,也是老北京人“有里有面”的體現。“有里有面”在飲酒時講究長幼尊卑,而且男女有別,不可胡亂敬酒,壞了規矩。對自己滴酒不沾,反勸別人大飲特飲,借以欣賞別人的醉態、酒話的人,老北京人是反感的。

京人舊俗,婚喪嫁娶或逢年過節、朋友聚會都離不開酒,稱之為“酒席”,而且有不成文的規矩,酒桌上的話不算數,無論甜言蜜語、豪言壯語、花言巧語都視為笑談,不可認真。盡可有“三杯兩盞揚長而去,莫問前程路坎坷”的豪爽。舊日,喝酒也講應時當令,如春節過年時喝椒柏酒,元宵節喝填倉酒,端午節喝菖蒲酒,重陽節喝菊花酒,中秋節喝桂花酒等,椒柏酒、填倉酒等已無跡可尋,端午節的菖蒲酒已為雄黃酒所代替。這些“時令酒”都與藥性植物有關,其實都是古人的養生酒,也是當年民俗民風的體現。

在喝酒的說道上,老北京人自成一體。這些說道構成了京式“酒文化”。近年來,北京的“酒味兒”越來越濃,年輕人更偏愛酒吧。前些年,前門門框胡同北口處曾開了一家“京味”酒館,店內擺了大酒缸,掛了鳥籠,但顧客不多。酒館、大酒缸和酒鋪都是時代和民俗文化的產物,酒吧更是新時期的需求,無論是懷舊還是創新,都是北京酒文化的延伸。

標簽: